2011-03-15 02:13:51
“消費與民生”成了本年度的新主題,只是“消費與民生”的口號,在那些大佬們的潛規(guī)則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湯白露
二十多年的打假運動,二十多年的消費維權,當“3·15”再度來臨時,我們似乎已沒有了當初的新鮮和興奮,反而多了一份復雜的情緒。
“消費與民生”成了本年度的新主題,只是“消費與民生”的口號,在那些大佬們的潛規(guī)則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3·15”前夕,在全國各地消費者協(xié)會通報的消費“陷阱”或行業(yè)“黑榜”中,人們熟悉的通信、汽車、住房依然榜上有名。
銀行業(yè)的收費亂象、iPhone的吸費謎團、外資賣場的零供矛盾、聯(lián)邦快遞的“滑落門”……行業(yè)大佬光環(huán)之下的陰影,漸次顯現。
就在不久前,《每日經濟新聞》接連曝光了沃爾瑪等大賣場銷售未經注冊的李寧“新動”產品。在進一步的追蹤中,我們發(fā)現,沃爾瑪銷售的服裝產品中,部分供應商查無注冊信息,或者產品來源渠道不明,這與全球零售業(yè)老大的地位相去甚遠。
針對層出不窮的消費陷阱,主管部門加大了打擊力度,同時也在尋找維權的新模式。其中,微博投訴成為最受消費者歡迎的維權方式。
3月11日,“重慶3·15維權網”開通消費維權的微博。市民遇到消費欺詐、價格陷阱、霸王合同等,可實名注冊,然后通過微博投訴,工作人員將在最短時間內幫助市民維權。
此外,重慶市消委會正式向全市召集民間消費維權熱心人士,將身邊的消費陷阱等案例,傳上微博進行曝光,共同維護正常的消費秩序。
另據了解,3月11日上午,四川省保護消費者權益委員會以網絡新聞發(fā)布會的形式,發(fā)布了全國首份網絡消費維權分析報告。
該報告調查指出,以微博、QQ等形式進行網上投訴更加快捷、高效。通過網上消費維權平臺,實現了消費者和經營者之間的低成本溝通,一些小額投訴甚至達到了零成本和解。
“3·15”的口號在變,維權的方式也在不斷翻新,盡管如此,實際維權的難度仍舊很大。尤其是在某些壟斷行業(yè),由于企業(yè)力量過大,其潛規(guī)則更是加大了消費者維權的難度。
我們發(fā)現,壟斷行業(yè)層出不窮的霸王條款,年年成為投訴熱點,造成了消費市場上種種偏離公平與正義的現象。歸根到底,就在于一些既得利益集團掌握著強大的話語權,占領著某種可以實現制度性掠奪的高地。就連施行近20年的《消法》以及作為國家利器的《反壟斷法》都無法斬斷這些壟斷現象,消費者也只能徒嘆無奈。
所有的權利與尊嚴,終須寄托于不斷發(fā)育和生長的民主、法治、文明力量。要從根本上鏟除既得利益集團身上的陳腐“頑漬”,不能全靠響亮的口號,也不能只是翻新維權的方式,必須構建完備的法制體系。
《每日經濟新聞》“3·15”特刊在對零售、食品、汽車、金融、網絡、電子設備、快遞等行業(yè)的投訴案例進行全方位剖析的同時,我們希望通過深度探討維權法制路徑,找出一條最方便、最快捷、最有利于消費者維權的模式。我們同樣期待,讓公平正義的法制陽光普照,讓維權者更加有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lián)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