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0 01:11:47
每經評論員 葉檀
近日,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令人大跌眼鏡,繼1月出口大增后,2月出口大降。2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2511.8億美元,同比下降4.8%。其中,出口1141億美元,同比下降18.1%;進口1370.8億美元,同比增長10.1%;貿易逆差229.8億美元,而去年同期貿易順差為148億美元。“金磚國家”的出口量均下跌超過20%。季調后數據顯示,出口環(huán)比下跌34%;進口環(huán)比下跌0.4%,包括銅、鐵礦石、鋼鐵等大量資源被進口。
海關總署的解釋是春節(jié)影響,節(jié)前爭出口,節(jié)后進口開工導致。海關總署新聞發(fā)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表示,個別月份出現貿易逆差并不奇怪,特別是春節(jié)因素往往導致年初個別月份會出現貿易逆差。
2012年以來,中國貿易領域出現了兩件世界級大事:一是2013年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二是2012年以來,進出口數據大幅震蕩。
海關總署公布的2013年數據顯示,進出口總值達4.16萬億美元,經人民幣匯率因素調整后同比增長7.6%,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大關,成為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這是幾何級數增長:2004年,中國進出口總值突破1萬億美元,2007年和2011年分別突破2萬億美元和3萬億美元。有美國經濟學家質疑,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名不符實。
引人關注的是,從2012年開始,進出口數據大幅震蕩,月度波幅極大,似乎無規(guī)律可循。2012年4月外貿減速,5月份出人意料大反彈,7、8月幾近零增長,9、10月出口明顯改善,11月出口增速又高位下滑。2013年同樣如此,在一季度的高數據被質疑后,國家外匯管理局出臺措施打擊偽造資金流入的造假出口發(fā)票,套利貿易在2013年5月被遏制。當年6月數據出現大幅下滑,1月至6月累計增速從前5個月的兩位數降到個位數,6月當月下降2%,7月份恢復正增長。而11月出口數據增速沖破兩位數達到12.7%后,再次被質疑有水分。
中國外貿數據印證了,在貨物貿易體量上,中國已成為龐然大物,喜歡也罷討厭也罷,必須正視這一現實。除了對貿易、對原材料、對期貨價格的影響之外,對全球金融領域的影響日漸增長。
海外質疑貿易數據之聲不絕于耳。去年一季度貿易數據,通過與我國香港地區(qū)、韓國等對比后證明了質疑者有理,而今年1月疲軟的中小企業(yè)制造業(yè)PMI數據無法與強勁的出口對應。訂單短期化,進出口波動加劇,不足以讓波幅震蕩到患上心臟病。
外貿數據與人民幣匯率的走勢有吻合之處。從美元兌人民幣月K線看,正是從2012年開始,人民幣匯率開始大幅震蕩。人民幣雖然總體趨勢上升,但波動率明顯增加;從周K線看,2012年下半年兌美元匯率企穩(wěn)上升,出口上升趨勢明顯,2013下半年一路蕩中上行,到今年震幅上升;從日K線來看,跳空上升下降成為常態(tài)。相應的,進出口數據變化就像猴子一樣上躥下跳。
僅舉簡單例子,去年由于出口意外上升,5月外管局發(fā)文嚴格結匯政策還對疑似套利企業(yè)有了一定的懲罰措施,擠壓水份后出口應聲下跌,人民幣匯率同步下跌。
對外貿企業(yè)而言,現在是多事之秋,匯率下行可以擴大出口,匯率轉臉上升風險大增,多數外貿制造企業(yè)沒有鎖定風險的手段。筆者曾接觸過一家企業(yè),由于進行外匯結構性產品交易,差點傾家蕩產,驚出一身冷汗。對于航空等公司同樣如此,去年人民幣匯率上升勉強贏利,幾天大跌就把盈利蝕得差不多了。除了特殊的有固定客戶的高科技企業(yè)外,制造企業(yè)只能接短單急單,外貿生態(tài)變差。
真正受打擊的是套利交易者,今天通過虛假貿易換進大批人民幣,明天就可能大虧,而從事銅、鐵等套利交易的人也得小心,銅進口大幅上升實體跟不上,只要壓制一下國內期銅價格,就讓套利空間消失不見。
人民幣匯率與貿易高低有著密切聯系,轉引一組數據從另一種視野衡量兩者的關系,2014年1月7日,美國非營利機構全球金融誠信組織(GFI)經濟學家勒布蘭克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中國香港海關官方貿易數據,得出一個計算結果,發(fā)現2012年有1010億美元以多開發(fā)票的方式潛入內地,2013年共有超過1000億美元熱錢通過偽造發(fā)票流入內地。2006年至2013年第一季度,估計有多達4000億美元通過虛假出口發(fā)票非法進入內地。1000億美元與4萬億美元無法相提并論,但說明套利存在,并且大門日漸打開。
中國在成為了第一大貨物貿易國高興之余,更應該看到,貿易泡沫化與泡沫貿易化,正在全球泛濫,而中國正處于風口浪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