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0 01:24:1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劉明濤
每經記者 劉明濤
昨日滬指暴跌,“5·30”下跌成為重要參照。雖然當時市場還沒有推出股指期貨、融資融券,也沒有創(chuàng)業(yè)板,但投資者仍然注意到:兩次暴跌的相同內因是:政策對股指非理性上漲的糾正。
如果把2006年和2007年牛市進行合理分段,那么2007年“5·30”無疑是行情分水嶺,在5月30日前,是小盤股、題材股的天下;之后便是藍籌股的王者之路。
2007年5月30日,財政部突然決定調整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稅率,由1‰調整為3‰。A股當日出現(xiàn)恐慌性大跌,滬指大跌281.84點,深成指大跌829點,兩市近900只個股跌停,跌幅在5%以上的個股更是超過1200只,并創(chuàng)出了4292.7億元的歷史天量。
在該日之前,A股市場顯著的特點便是小股瘋炒,散戶是當時市場的主要力量,令市場畸形前行。在這樣的背景下,監(jiān)管層出手不可避免,而最有效的辦法自然是遏制短線頻繁操作,因此推出了印花稅。
2007年5月30日,由于印花稅上調,市場出現(xiàn)雪崩式下跌,前期經過非理性炒作連續(xù)上漲的績差股、題材股和低價股等成為殺跌重災區(qū)。對多數中小投資者而言,市場一夜之間從“最好的時代”變成“最壞的時代”。
在此之后,交易主動權重回機構,機構交易占比大幅提高,而機構重倉的業(yè)績良好、成長性突出的個股在“5·30”階段表現(xiàn)出極好的抗跌性,不少基金產品收益率在當年首次超過大盤指數。
分析人士認為,“5·30”下跌的內因是監(jiān)管層對資金非理性炒作小盤股的糾正,擠壓小盤股泡沫,令市場回到投資成長股、績優(yōu)股的道路上。
自從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開展以來,A股指數一直未有大的表現(xiàn),融資融券杠桿的助漲助跌的特性,多在個股中體現(xiàn)。不過,在2014年11月22日降息后,A股市場陷入瘋狂,并演變成非理性爆炒。
在本輪行情之前,A股融資余額并未引起高度關注。但2014年11月初,融資余額突破7000億元;11月26日,即降息后第三個交易日,A股融資余額突破8000億元;12月8日,融資余額達到9000億元,如今則已超萬億元。
融資激情推動了以證券板塊為主的藍籌股,在高杠桿推動下,股指強勢快速上行,從2400點一帶最高漲至3400點,短期瘋狂令券商板塊估值泡沫凸顯。
為對兩融業(yè)務進行規(guī)范,抑制非理性的炒作,證監(jiān)會1月16日(上周五)明確表示,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和國泰君安因兩融業(yè)務違規(guī),被暫停新開兩融信用賬戶3個月。除上述3家券商外,包括招商證券在內9家券商也因相關違規(guī)問題被責令限期整改和警示。
證監(jiān)會對券商兩融業(yè)務進行規(guī)范的同時,銀監(jiān)會也在控制銀行資金通過傘型信托入市。上周五,銀監(jiān)會同時出臺 《商業(yè)銀行委托貸款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對銀行委托貸款的資金來源及用途作出了嚴格限制,明確商業(yè)銀行對委托貸款不承擔信用風險,禁止將銀行授信資金作為委托貸款資金來源。
分析人士認為,由此可見,雖然不同的部門出臺了不同的政策,但均含有監(jiān)管層抑制股市非理性暴漲的目的,希望擠出前期快速大漲的泡沫。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