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3 00:50:24
隨著時間的流逝,如今,這些試圖通過互聯網沖擊線下雜貨銷售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是否已經建立起顛覆傳統(tǒng)業(yè)態(tài)的創(chuàng)新呢?讓我們來聽聽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的獨白!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馬偉民 發(fā)自北京
每經記者 馬偉民 發(fā)自北京
過去幾年,電子產品、服裝和家具的線下零售都被電子商務模式顛覆,上網購買變成人們的重要選擇;但是,零售中最大的一個品類——雜貨始終沒有被互聯網撼動。很多互聯網從業(yè)者看到了當中的機遇,一些雜貨類電商因此紛紛上線,而當中像快書包這類主打“1小時送達”企業(yè)最為引人關注。
隨著時間的流逝,如今,這些試圖通過互聯網沖擊線下雜貨銷售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是否已經建立起顛覆傳統(tǒng)業(yè)態(tài)的創(chuàng)新呢?讓我們來聽聽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的獨白!
1月23日,快書包創(chuàng)始人徐智明在微博上公開“叫賣”快書包,引起了業(yè)內關注。這家創(chuàng)立于2010年,主打“1小時送達”服務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曾聲稱要做“網上711”,為何成立四年后,就面臨被出售的命運?是否真像徐智明在其微博中所寫那樣——“快書包自采貨物、自建倉儲、自建物流、一小時到貨的模式,可能是個錯誤的方向。一小時到貨確有需求,如陰雨天的雨傘、晚餐前的茅臺等急需品,但是集中這些需求,支撐整個網站快速增長,確實很困難。我們努力挖掘更多具有這種特征的商品,但四年來,找到的還是不夠多。”
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帶著這些問題專訪了徐智明。
概念沒問題,選錯了運營模式/
NBD:去年9月,您宣布快書包進行轉型,放棄了“1小時送達”的物流服務,轉而做進口商品的特賣活動,同時裁撤了整個配送部門以及技術部門,僅保留運營以及客服部。為什么要放棄?是“1小時送達”這一概念本就有問題,還是企業(yè)的運營模式出了問題?
徐智明:放棄是無奈之舉,主要是因為賬上的資金不足,轉型做進口電商也非常倉促,沒有經驗,匆匆忙忙推出“愛搶購”項目,現在看來完全是倉促應戰(zhàn)。轉型做進口食品特賣的另一個原因,是當時快書包本就在賣進口食品,特賣只是變化了賣的方法。
“1小時送達”概念本身沒有問題,主要看怎么來進行運營。我?guī)啄昵罢f過,如果過幾年還是只有快書包一家在做“1小時送達”,可以說明我的判斷出了錯,但現在的情況是,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都有這類主打“一小時送達”的企業(yè),比如美國的Instacart,成立于2012年,現在已經融了好幾輪資。又比如國內的社區(qū)001,閃送等;以及2013年,京東在山西開始試水一小時送達,2014年又在北京地區(qū)推出“211及時達”。這都證明“一小時送達”這一概念還是有市場前景。這些公司只是在具體的運營模式上有差別,比如有自建配送,也有和社區(qū)便利店合作。
從目前整個行業(yè)來看,Instacart公司是我理想的模式:自己不建倉儲,物流采用呼喚配送,即把物流環(huán)節(jié)外包出去,配送員用手機搶單,多勞多得,有點類似現在的E代駕模式。
NBD:“1小時送達”這個概念沒有問題,那么其意義在哪里?
徐智明:有兩個方面,一是,在商品同價、同品質前提下,幾乎所有的消費者都希望所購商品能夠盡快到達自己手上,這在快書包的物流配送實踐中已體現出來,比如我們的一些無法“1小時送達”的商品最開始需要3天才能送達,后來提高到2天,現發(fā)展成次日到達甚至當日達,但從用戶的反饋來看,他們還是希望越快越好。二是,另有部分商品是用戶急著使用的,比如零食、口罩、雨傘,這種需求就必須通過 “1小時送達”來實現,正是因為這種需求的存在,才使上述這些企業(yè)能堅持運營。
自建倉儲、物流,難實現高效運轉/
NBD:那為什么當初要選擇自建倉儲和物流?目前,倉儲和物流占了多大的比例?
徐智明:快書包創(chuàng)立之初,的確想過采用Instacart目前的模式,但由于2011年時,智能手機遠沒有現在這樣普及和發(fā)達,因此只好選擇自建配送體系。
本打算進行輕資產運行,但后來發(fā)現越來越重,自建倉儲后,又自建物流??鞎闪⒅两?,在營銷和傳播上幾乎沒花過錢,最大的成本就是倉儲和物流,我仔細算過,所融的1500萬元里面將近四分之三都用在了物流和倉儲建設上,這也是我最值得反思的地方。
快書包在全國7個城市建了20多個配送站,北京9個站,上海4個站,杭州2個站,其他城市1個,每個配送站大概配2~3人。我們是以商圈為核心,服務寫字樓用戶。最后發(fā)現,工作不飽和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NBD:那為什么不裁掉部分業(yè)務員?
徐智明:因為訂單波動比較大,比如工作日的訂單就比較多,周末比較少,為了保證1小時送達的承諾,不得不雇傭大量的配送員來保證服務,但后來發(fā)現一個問題,大部分配送員將近一半的時間都是閑置的,但為了保證配送,還不得不繼續(xù)養(yǎng)著,這造成了資源極大浪費。
2013年,企業(yè)發(fā)展達到最高峰時,每天大概最多能接300多單,平時穩(wěn)定在200單左右,也就是一個站平均接10單。我測算過,一個配送員如果每天送7單,那么能夠保證不虧錢,送10單左右,單個配送站就能盈利,送14單左右,整個公司就能盈利。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配送這塊一直沒有有效運轉起來。
反思發(fā)展,未找到更多大需求量商品/
NBD:如果總結經驗教訓,那么快書包的四年走了哪些彎路?有哪些經驗教訓?
徐智明:首先,創(chuàng)立快書包在時間上早了一些,那時候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才剛起步不久,如果是在2012年后,那么快書包就不會選自建物流和倉儲了,肯定用移動呼叫模式,也就是簽約的配送員搶單,比如送一單掙5元這種,既節(jié)約了成本,又解決了訂單波動較大的問題。
此外,真正值得反思的地方,是四年時間里,快書包沒有尋找到更多類似口罩這種,需求量非常大,消費頻次高,并且需要一小時送達的商品。有限的地域范圍,加上有限的需求,結果就是達成交易的概率和頻次非常低,快書包一直在調整運營方向,但一直沒有突破這道關口。
快書包目前賣得最好的單品是口罩,2013年賣了20萬個,以至于后來只要到了霧霾天,訂單就被刷爆了。
NBD:您上月底在微博上“叫賣”快書包,在業(yè)界引起了很大反響,目前,是否已經找到了買家?如果已有接手方,談到什么程度?
徐智明:目前已經在與幾家有意向的買家進行接觸,但具體的交易進展不方便透露。
《《《
記者觀察
1小時送達:為什么外國“月亮”比中國的圓?
每經記者 馬偉民 發(fā)自北京
在快書包創(chuàng)始人徐智明開始尋求將快書包出售后不久,業(yè)內對“一小時送達”這一概念進行了討論,其中有關“一小時送達”屬于“偽命題”的聲音最大。那么快書包的出售是不是就意味著主打“一小時送達”的企業(yè)已沒有發(fā)展前景?讓我們來看看,同樣主打“一小時送達”的美國雜貨投遞創(chuàng)業(yè)公司Instacart的發(fā)展情況。該公司近期籌集到了2.1億美元融資,有外媒體還報道稱,Instacart估值高達20億美元。可以說,快書包與Instacart在很多地方都有著相似之處,但最終兩家企業(yè)卻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獲得了不同的結果?!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咄ㄟ^整理兩家公司的差異點,希望能夠給國內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帶來一些啟示。
商品品類:單點PK多元
快書包上線之初只做書一個品類,因為徐智明認為書是標準化產品,可以很好地進行比價,但其忽略了書并不適合“一小時送達”這個事實,因為絕大多數消費者對書的需求不是很急,“一小時送達”可能完全沒必要。再后來,快書包衍生出了“愛搶貨”項目,開始定位于進口食品和進口日用品,但時間節(jié)點無疑已經錯過。
對比Instacart的創(chuàng)始人阿普瓦·梅塔,其曾是亞馬遜的一名工程師,負責開發(fā)復雜的運算程序,找出送貨上門的最有效路線。因此,阿普瓦·梅塔始終對物流和供應鏈有著深刻了解,而創(chuàng)立Instacart也是因其認為亞馬遜的服務并非十分高效。
Instacart成立于2012年,,一開始就選擇日常雜貨作為經營重點。這些雜貨都是Instacart在當地雜貨店精挑細選而來,并且只通過手機發(fā)布,從農產品到熟食、酒、零食,再到化妝品。從WholeFoods(全食)、Costco(好市多)等連鎖零售商,以及規(guī)模較小獨立超市的存貨目錄中選購商品,因此貨物品種豐富、齊全。沒有“剛需”商品,意味著用戶登錄以及購買的頻次偏低,事實上,流量對于電商平臺來說差不多可以算是 “命門,”沒有流量,沒有轉化率,也就沒有訂單和銷售流水。各家電商平臺一方面想盡一切辦法拼命留住用戶在平臺逗留的時間,另一方面不斷從各個渠道購買流量,提高用戶購買轉化率。但快書包的尷尬之處在于,一小時本身是一個非常小的需求,平臺上的品類也非常有限,用戶進來之后,發(fā)現沒有可買的東西,自然也就流失掉了。
倉儲物流:自建PK外包
再從物流的高效率運轉方面來看。徐智明在接受采訪時曾反思,快書包一直沒有解決線上購買體驗難題,快書包的模式又需要自己備貨,這使快書包上線后的很長一段時期都在做一件事情,在一小時的配送需求和產品之間找到平衡。這確實是快書包最大的問題,用自建倉儲方式提供一小時物流配送,在單位面積中設立一個配送站提供物流服務。很多時候即使沒有訂單,也需要為配送人員支付薪酬。
可以這么說,快書包四年來一直面臨轉型陣痛,這種陣痛并不是自身團隊能力或者商業(yè)模式缺陷造成的,而是一種邊界的困惑:究竟哪些商品適合一小時送達,用戶又需要哪些一小時送達的商品,從始至終,快書包就在供與需的兩頭疲于奔波。
而Instacart又是如何解決這一的問題?或者說其是如何利用人力,以及物流來實現效率與效益之間的平衡?
據了解,一旦客戶下達訂單后,Instacart方面就會派出個人購物配送員,并告知他們需要去哪家商店,所購商品位于這些商店的哪個貨架通道中的哪個貨架上。為提高效率,每個購物配送員同時按幾份訂單采購商品,相當于一次購買六七十件商品。如果一位客戶從三家商店訂購商品,Instacart則會派出三名個人購物配送員分別前往這三家商店,讓他們在購物后會合,把各自購買的商品合在一起送貨上門。由此來看,Instacart是不需要自建倉庫、組建車隊,唯一要做的就是為個人購物配送員與用戶提供一個交易的平臺,這是一個采用外包方式為用戶提供快遞的服務。
無論是Instacart還是快書包的一小時送達確實解決了某種痛點,這是一個美好的商業(yè)模式,但基于人力配送對服務的要求過高,并且一定意義上只能適應于區(qū)域化市場,一旦擴大規(guī)模就將會陷入到泥潭之中。消費者確實會購買雜貨,但對一些商品的需求緊迫性明顯不會太高,他們確實都希望能夠盡快送達,但是更希望的是能夠獲得低廉的價格。1小時送達看上去有點過于追求速度,服務質量往往可能被忽略,從運輸成本、倉儲成本、甚至整個供應鏈的成本來看都有挑戰(zhàn)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