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 2017-05-15 11:27:32
全球央行正在大幅增持股票資產,這被視為近期全球股市頻頻走強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對全球18家央行官員的一份調查報告,80%的受訪者稱,計劃增加股票的持有量;43%的受訪者稱,計劃增持公司債;12名官員認為,低收益政府債券是央行投資轉向多樣化的原因。
但央行不斷增持股票令投資者擔心,一旦央行減少投資,是否會發(fā)生“金融事件”。
央行資金護體
美股已經連續(xù)8年走高,創(chuàng)造了美國歷史上第二長牛市。對于美股近期不斷刷新歷史新高,不少人歸功于“特朗普行情”。但是,也不可忽視外來的神秘買家——瑞士央行(SNB)。
根據瑞士央行5月5日發(fā)布的報告,今年第一季度瑞士央行大舉購買美股,持有的美股金額從2016年底的634億美元,增至今年一季度末的804億美元,總額再破新高,季度持股的增幅也刷新紀錄。
與全球各大央行相比,瑞士央行擁有相對自由的投資空間。3月27日,瑞士央行發(fā)布的2016年度報告透露,在過去7年時間里,瑞士央行一直在大幅削減黃金資產規(guī)模,轉而增購美元計價的股票和債券。
2016年,瑞士央行持有的20%左右的外幣資產以證券資產形式存在,且大部分都是美國股票。從2005年首次披露此類數據以來,這些權益類資產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約為2.8%,債券類資產的年化投資收益率為0.7%。
有人質疑,瑞士央行為何如此肆無忌憚地購買美股?對此,瑞士央行堅決捍衛(wèi)自己的活躍股票管理政策,并稱:“在這個時期,股票對于維護貨幣儲備價值,以及構建瑞士央行的股本基數貢獻巨大。”
瑞士央行從炒股中獲益頗多。2015年,瑞士取消瑞郎兌歐元1.20的匯率上線限制,瑞郎兌歐元升值22%,導致瑞士央行海外資產迅速貶值,損失超過233億瑞郎。但在2016年,瑞士央行以240億瑞郎的利潤抵消了這些損失,而且利潤主要來自股票投資。
除了瑞士央行,日本央行也是“炒股達人”。日本央行通常集中火力,買入股票來采取干預措施,無論是購入日經225指數成份股,還是東證指數成份股。
目前,日本央行持有接近2/3的日本股市ETF(交易所交易基金)。根據公開數據,估計日本央行憑借其購買的ETF,已躋身日經225指數約90%成份股的前十大股東之列?,F(xiàn)在,日本央行是日本藍籌股的主要持倉者,持倉量高于全球大型基金公司貝萊德,以及管理著逾3萬億美元基金的美國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
相比之下,財大氣粗的美聯(lián)儲則不能購買股票。不過,去年9月底,美聯(lián)儲主席耶倫也曾表示,如果可以,且若美國經濟再度陷入危機,美聯(lián)儲將會考慮通過購買股票與公司債來提振美國經濟。不過,耶倫當時表示仍未到緊迫的時候,且目前法律禁止美聯(lián)儲購買企業(yè)資產。
科技股最吃香
在央行持股中,科技股最為吃香。如瑞士央行最偏愛的個股是蘋果,持股從原先的1500萬股,今年第一季度增至1890萬股。不久前,蘋果的市值創(chuàng)下了8000億美金的新高。蘋果在納斯達克100指數中的權重高達12%,瑞士央行購買高權重個股,這也助推納斯達克指數一飛沖天。
瑞士央行今年第一季度持有的美股金額為804億美元,較去年底增長26.8%。前三大重倉股分別為蘋果、谷歌(Google)母公司Alphabet和微軟,亞馬遜(Amazon)和Facebook分列第六及第七位。
這些科技股巨頭同樣受到股神巴菲特的青睞。巴菲特在2016年投資了蘋果公司并不斷增持,成為其第四大股東。除看好蘋果外,巴菲特在股東會上還承認,錯失投資亞馬遜及Google等良機。
高風險策略
值得關注的是,企業(yè)高層正在大量拋售股票。投資研究機構Trim Tabs的統(tǒng)計顯示,美國企業(yè)內部人士在3月狂拋100億美元的股票,創(chuàng)7年以來新高。Ranger Alternative 管理公司投資組合經理人Brad Lamensdorf指出,這絕對是個負面信號,因為內部人已經認定自己的公司沒有這么多價值。
全球股市頻創(chuàng)新高之際,商品投資大師羅杰斯(Jim Rogers)持續(xù)看空,預言牛市遲早會終結,將出現(xiàn)二戰(zhàn)以來最嚴重的經濟慘況。
但由于央行不斷增持,目前股價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相反,央行憑空印鈔,用這些錢買股票,導致股價嚴重扭曲。歐洲最大資產管理公司Amundi的中央銀行資金經理巴伯利斯表示,央行越來越接受高風險策略。
美銀美林策略師哈特尼特(Michael Hartnett)發(fā)布報告指出,今年1至4月,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購買的金融資產總額高達1萬億美元,換算成年化金額為3.6萬億美元,購買規(guī)模創(chuàng)下央行史上之最。
哈特尼特指出,今年以來,全球股債市場未受黑天鵝事件影響,年化收益率沖上兩位數,各國央行造就的“流動性超新星”(貨幣超發(fā))是上漲的最佳解釋。有分析認為,這也是全球股市大漲的根本原因。
《華爾街日報》報道,這些央行對于投資盈虧關心較少,所以風險是次要的。而從提高回報的角度考慮,央行紛紛購入股票。
不過市場擔憂,央行一旦減少投入,可能會引發(fā)“金融事件”。
2014年,花旗集團策略師馬特·金計算得知,全球央行只需要每季度花費2000億美元就可抵御市場拋售。到了2017年,德銀經濟學家康士坦(Dominic Konstam)指出,央行1萬億美元的資產購買量還不夠。
康士坦表示,未來有兩個結果:要么市場資產價格下跌,要么央行被迫注入更多的流動性。但他傾向于認為,全球央行需要謹慎行事。很有可能的一種抉擇是股市下跌,收益率下降,市場承認流動性不足。
央行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因為花旗的研究數據顯示,央行向市場注入資產(如通過QE方式)的邊際效益已經變?yōu)樨撝怠?/p>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