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07 12:17:54
而隨著券商大集合進一步對標公募基金,再加上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紛紛設立,現有公募基金公司面臨的挑戰(zhàn)不言而喻。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葉峰
近日,證監(jiān)會網站顯示,東方紅7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申請變更注冊,擬變更為東方紅啟元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這也意味著大集合產品轉為公募基金或私募資產管理計劃已經拉開了序幕。
而隨著券商大集合進一步對標公募基金,再加上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紛紛設立,現有公募基金公司面臨的挑戰(zhàn)不言而喻。
大集合轉公募
還記得去年11月底,證監(jiān)會發(fā)布《證券公司大集合資產管理業(yè)務適用<關于規(guī)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yè)務的指導意見>操作指引》(以下簡稱《操作指引》),《操作指引》指出,大集合產品新開展的投資應當遵守公募基金法定投資范圍和投資限制,并按照公募基金的有關規(guī)定計提風險準備金。
此外,存量大集合資產管理業(yè)務應當在2020年12月31日前對標公募基金進行管理,包括但不限于產品銷售、份額交易與申購贖回、份額登記、投資運作、估值核算、信息披露、合規(guī)管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等各個方面。
此后不久,市場就有傳出有一家大型券商和一家券商資管提交了方案,從此次變更注冊的情況來看,這家券商資管很有可能就是東證資管,而據記者進一步了解,這家大型券商早在《操作指引》發(fā)布之后沒幾天,就已經下發(fā)通知,非貨幣類大集合產品將全面暫停申購。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操作指引》規(guī)定,連續(xù)60個工作日投資者不足200人或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存量大集合產品,應當在過渡期內逐步轉為符合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私募資產管理計劃。
據悉,有券商為了謀求將大集合轉公募,對于部分未能滿足200人的條件的產品,近期正準備打開申購以求能夠滿足上述條件,然后再進行轉公募。
再從東證資管來看,目前旗下的大集合產品共有20只,其中偏股型產品為有14只,占比最高,但從可申購的情況來看,這14只產品僅有東方紅穩(wěn)健增值顯示可以購買,從該產品去年4季報的情況來看,規(guī)模較小,期末資產凈值僅有4981.23萬元,而未來如果要轉成公募,200人或5000萬元的門檻至少要一個得滿足。
基金定位瞄準銀行理財子公司和券商產品
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券商大集合對標公募產品,其實是件好事,不僅門檻更低,而且可以選擇的產品更多,但對于基金公司的挑戰(zhàn)可能就不僅僅只是產品上的趨同,首先,對于沒有公募牌照的券商來說,借此機會申請公募牌照,未來可能就是全面的競爭。
證監(jiān)會在《操作指引》中也指出,對完成規(guī)范工作且成效顯著的證券公司及其資產管理子公司涉及申請公募基金管理資格或設立、參股基金管理公司等行政許可事項,在審核進度方面予以優(yōu)先支持。
其次,在人才流動方面,公募基金以后不僅要跟銀行理財子公司競爭,而且還要跟券商直接競爭,原先大家還有差異化,但以后可能跳槽都可以無縫銜接了。不過這種流動也可能是雙向的,券商或銀行理財子公司的人才也可能往公募基金流入。
比如近期記者在跟一位券商研究員交流時,其就表達了非常想去公募或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意愿,有意思的是,在他去面試的時候,還碰見了另外一家大型券商的研究員也跟其競爭同一個崗位。
除此之外,不久之前剛從券商資管轉到公募的一位投資總監(jiān),到了公募之后推出的產品就是沖著這些競爭對手去的,他坦言:“新基金的定位就是為了和銀行理財子公司以及券商資管的報價型產品競爭。”
而談到跟銀行理財子公司以及券商的競爭,在他看來,“銀行理財子公司從銀行獨立出來以后,其實就跟公募站在同一水平線上了,雖然在某些方面它仍然存在固有的優(yōu)勢,有些人也會說他們會搶公募的飯碗,但我倒是覺得有可能是我們去搶他們飯碗。”
“特別是現在凈值化的趨勢下,未來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很有可能下降,或是有新的產品進行替代,我們都知道,貨幣基金是去替代存款,不是替代理財,經過十來年的培育,現在大家也接受了,但是目前還沒有誰能找到一個產品形態(tài)收益能夠完全替代理財產品,如果找到了,那才是真的牛。”該投資總監(jiān)進一步說道。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