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7 10:02:40
張華聰是寶武環(huán)科(湛江)資源循環(huán)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湛江寶武環(huán)科)的一名礦粉中控操作員。每天,他和同事們都要登上50米高的筒倉倉頂,將皮尺放入檢測孔,測量礦粉庫位。為了減少數據誤差,一般他會重復測三次。
除了人工反復測,安裝在倉內的機械料位計每隔半小時也會出一次庫位數據。
“庫位數據就是產能價值,它的測量非常關鍵,關乎我們整體的產銷平衡,即后續(xù)還能不能連續(xù)生產,對外銷售是否要再拓展等等。”張華聰表示。
但在傳統方式下,庫位的準確測量,卻是一件難以達成的事情。“哪怕人工和機械雙重測量,數據還是測不準,因為倉內的物料分布有高有低,這兩者測的都是單點的料位高度,只能代表被測點位的數據,無法代表整體的容積。”張華聰說,工作10年來,盡管放皮尺的時候練就了一定的“手感”,但內心對于庫位的真實數據卻總還是沒有底,只能靠“半盲猜”。
改變從2024年3月開始發(fā)生。
湛江寶武環(huán)科將??低暼S掃描成像雷達裝入筒倉,對倉內礦粉進行360°連續(xù)性掃描,每5分鐘就可出一次數據,不僅能準確測量出礦粉的高度、體積,還可以實時展示密閉筒倉內的3D物料形貌,成功實現了對庫位的高效、精準監(jiān)測。庫位測量場景的數字化,讓湛江寶武環(huán)科整體的產銷平衡、一線人員的測量工作變得更從容有底。
在湛江寶武環(huán)科,每年有大量鐵礦渣經過篩選、粉磨等一道道工序,成為白色的超細礦粉。這些具有良好化學活性的礦粉被作為摻合料,廣泛用于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中,不僅能解決鋼鐵廠固體廢料占地、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還可“變廢為寶”,改良水泥和混凝土的性能。
由于礦粉的吸水性強,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就會結塊。因此,礦粉生產完成后,被儲存在密閉的筒倉內。一個高50米、直徑18米的圓形筒倉,有8000噸的庫容。礦粉入倉后自然堆積,料面往往會呈現出多個“山峰狀”堆積的狀態(tài),凹凸分布不均。
在這種情況下,筒倉內安裝的機械料位計,所測量的單個點的庫位數據,就無法準確得出整個庫內的容積。“料位計放下去,碰到高的地方,測的空深就??;碰到低的地方,測的空深就大。所以庫內物料具體有多少,只能以點概面預估,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張華聰說,平均1米的庫位誤差,就可以相差200-250噸的礦粉噸位。
為什么要精確測量庫位?湛江寶武環(huán)科礦粉作業(yè)區(qū)作業(yè)長周平介紹,庫位影響的是整體礦粉的生產排產、對外銷售和安全管理,合理地控制庫位,可以更好地實現產銷平衡,充分發(fā)揮出產線效益。
比如,當庫位過低時,就無足夠的礦粉及時滿足客戶需求,就要提前組織生產,加大產能釋放。而當庫位過高時,就要考慮產線停機。若庫位不準,致使停機不及時,會有爆庫風險,一旦礦粉大量外冒至空中,造成揚塵污染,就是嚴重的環(huán)保事故。
由于機械料位計的準確性不高,就需要人工量庫。按照正常計劃,礦粉中控操作員一天需要4次登上倉頂測量,但碰上高庫位時,就必須得一直待在頂上不停地測,半小時甚至是每10分鐘就要測一次。
量庫是露天作業(yè),最怕的就是連續(xù)下雨天。每到這時,礦粉中控操作員們就要繃緊“弦”,加大測量頻次,防止出現爆庫風險。“連續(xù)下雨后,建材行業(yè)對礦粉的需求量就會減少,導致發(fā)貨量大幅下降,但產線仍在24小時不停生產,持續(xù)往筒倉里灌礦粉,這時,就帶來了高庫位壓力。”張華聰說。
他印象最深的是兩年前的一天凌晨,當時庫位已經很高,必須時刻關注,但天卻下起了大暴雨,還時不時打著雷,大風吹得連傘都撐不住,張華聰穿著雨衣,不一會就測一次,還要用雨衣小心遮擋著檢測孔,以防雨水濺入倉內。在倉頂的電梯口里偶爾躲躲雨,他就這樣在電閃雷鳴的雨夜里待了近3個小時。
“勞動強度不是我們最頭疼的事情,最大的問題還是測不準。人工測和機械測都是單點測量,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筒倉里面黑乎乎看不見,只能反復測,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張華聰說,由于礦粉會不斷流動,有時連續(xù)三次測的數據都不一樣,根本沒辦法確定哪次是誤差較小的,只能憑經驗去感覺,靠一半測、一半猜的“半盲猜”,這樣得到的庫位數據對生產的指導意義很有限。
為了解決量庫痛點,今年3月起,湛江寶武環(huán)科應用了海康威視三維掃描成像雷達。在密閉的筒倉內,礦粉的上下料會揚起大量粉塵,基于激光等技術的測量設備,因粉塵的干擾會導致數據不準確。而三維掃描成像雷達利用毫米波信號對粉塵的高穿透能力,24小時對倉內進行360°高精度掃描,不僅能準確測量礦粉的高度、體積,還能實時展示倉內礦粉的3D形貌。
“這個設備帶來的最大改變是有了高效又精準的庫位數據,還能減輕一線的工作強度。”周平介紹,以前30分鐘出一次測量的單點數據,現在每秒就可以掃描礦粉表面4500個點云數據,5分鐘在平臺自動輸出整個礦粉的體積,及時掌握庫位波動情況。同時,還可查看歷史庫位數據,并生成報表。
周平表示,實時掌握了準確的庫位情況,就能更有效管控生產運行,指導產銷平衡,避免出現產少無法滿足客戶需求、產多庫位高的問題。
對于一線操作員來說,有了三維掃描成像雷達的測量,人工量庫頻次下降了50%。雨天不用在倉頂歷經風吹雨打,坐在中控室就能通過平臺了解筒倉內部情況。讓張華聰和同事們心里更有底的是,原本黑黢黢的筒倉內部,在3D成像下,變成了實時可見的彩色“3D筒倉”。“看得到實實在在的物料分布圖像,心中就更有數了,現在雨天遇到高庫位也不會像以前那么焦灼。”
其實,不只是在湛江寶武環(huán)科,作為大規(guī)模貯存散裝物料的倉庫,筒倉在工農業(yè)被廣泛應用。料位測量不準,一直是眾多企業(yè)經營中共同面臨的痛點。在物聯感知、AI等技術的發(fā)展下,三維掃描成像雷達的創(chuàng)新推出,正在助力解決這個難題,推動行業(yè)場景數字化升級。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