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視界 2024-08-30 10:54:49
11歲男孩隨父親公路騎行,不慎摔倒慘遭碾壓身亡;游客駕駛越野車試圖過河,連車帶人被困河中;樂山15歲男生模仿“水花消失術”跳水,頭頸部撞到河床不幸癱瘓;宜賓一家四口河邊垂釣,父子三人不幸溺亡;云南麗江,一網(wǎng)友稱其弟弟在玉龍雪山徒步失聯(lián)9天遇難……近段時間,因忽視安全和規(guī)則,戶外運動事故屢上熱搜,令人揪心。
悲劇不斷上演,將戶外運動安全問題推向公眾視野。在這個追求速度與激情的時代,我們不禁要問:戶外愛好,正確的打開方式是什么?
這些年,戶外愛好成為霸屏話題。
早在兩年前就有個調侃,“成都三分之一的人在露營,三分之一的人在騎行天府綠道,還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夜爬龍泉山。”如今,爬山、露營、騎行,這些戶外“基礎款”項目,愛好者基數(shù)更龐大了。今年,成都綠道竟然因為人太多而堵車;“長安街夜騎”儼然成了北京最受歡迎的旅游項目;實際上,國內每個旅游城市的攻略里,幾乎都能找到“騎行路線”的推薦。從Citywalk(城市漫步)到“暴走團”,從露營到“越野游”,從綠道騎行到Cityride(城市騎行),戶外愛好,越來越多地走進千家萬戶,走上街頭走進郊野。
“基礎款”戶外運動之外,新的戶外運動邊界也在不斷拓展。這個夏天,尾波沖浪、槳板沖浪這類玩水“小眾運動”成為“夏日新寵”,而“戶外野釣”新方式路亞(一種通過裝備模仿弱小生物引發(fā)大魚攻擊的釣魚方法),也因為“誘釣”過程有趣、設備便攜簡潔、方便拍照??岫钍茏放?。此外,戶外運動的設備也越來越專業(yè),比如騎行,車子是碳纖維的,騎行褲是Rapha的……儼然人人都是環(huán)法賽車手的架勢。
數(shù)據(jù)也印證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社交媒體上,戶外運動成為年輕人展示自我的新名片,在小紅書平臺上,2023年“戶外運動”的討論聲量增長超兩倍,騎行相關筆記的發(fā)布量增速甚至接近400%。
愛戶外運動,本身不是壞事。從“宅文化”到“戶外探險”,人們去沐浴陽光,追風逐浪,無疑是進步的。一方面,它印證了城市的進步:例如,成都全程100公里的環(huán)城天府綠道建成,讓人們在城市喧囂中有了如詩如畫的“運動線路”,從而帶動更多騎行愛好者。再如,巴黎奧運會上,各種“小眾運動”中國健兒摘金奪銀;而賽場之外,各大世界級頂尖賽事也常常就在“家門口”舉行,這都為戶外運動提供了很city的“軟氛圍”。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無論是理論上的“公園20分鐘”,還是“Citywalk”“Wildeat”等戶外實踐,都出來一個,流行一個,這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外化形式。
挑戰(zhàn)速度與激情,親近戶外與自然,早已不是個別人的專利。
社交媒體上,人人分享戶外生活的“美”,討論挑戰(zhàn)自我的“專業(yè)技巧”。幾年之間,仿佛人人能去參加專業(yè)大賽,挑戰(zhàn)“更快更高更強”。然而,速度與激情之下,隱患和問題,也連年激增。
安全,是最明顯的隱患。不少戶外運動,看起來“有裝備就能上手”,運動數(shù)據(jù),也能靠裝備和所謂“專業(yè)比賽技巧”去刷新。比如,騎行愛好者們結伴騎行、不重視跟車距離的所謂“蹭風”技巧,以及使用能鎖住腳蹬的“鎖鞋”,從提升運動數(shù)據(jù)上有效,但從鍛煉身體上則和普通騎行差異不大,安全性上更是大打折扣。日前,“杭州急診一晚9人因夜騎受傷”登上熱搜,跟車過近、不佩戴頭盔和上機動車道是事故主要原因。結合此前河北男孩騎行事故,種種問題,不得不令人警惕。
騎行隱患,在戶外運動隱患中還不是孤例。“野生”,成為如今戶外愛好的另一個關鍵詞。而追求“野”必然帶來兩大隱患——其一,還是安全;其二,則是對生態(tài)的破壞。
這些年,被“野生景區(qū)”吞噬的生命數(shù)不勝數(shù)。2022年,成都龍門山突發(fā)山洪,致7死8傷;2023年冬天,四川巴朗山連發(fā)兩起游客被困遇險事件;今年,在全國各地,游客違規(guī)進“無人區(qū)”“野景點”造成的失聯(lián)、被困事件更層出不窮。中國探險協(xié)會每年推出的《中國戶外探險事故報告》顯示,近年來,探險事故呈上升趨勢,2023年事故總數(shù)增長14.2%。
而另一方面,過于“打野”的戶外愛好,也會對生態(tài)造成“打擾”。王安石曾說過,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探險欲、好奇心,構成了人們不斷發(fā)現(xiàn)和探索野生景點的驅動力。但野生景點一旦被發(fā)現(xiàn)后,迅速就有游客紛至沓來,尤其在社交媒體時代,一人種草,萬人跟風。在平臺算法的推薦下,不少野生景點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曝光,“勢不可擋”地成為“網(wǎng)紅景點”。然而,人流涌動遇上缺少管理,人潮退去,一地垃圾,滿目狼藉,很快會讓這類“景點”面目全非。
釣魚愛好者用無人機探測魚群針對性垂釣、組隊自駕越野專門壓過難以修復的生態(tài)地貌……自己倒是滿足探險欲了,但誰又聽到大自然無聲的哭泣?
網(wǎng)友遇到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喜歡說“把大馬路當自家客廳”,其實,任何戶外愛好,都要有安全意識、敬畏之心,別為風景之“奇”、速度之“快”,而忘記處境之“險”。
戶外愛好,為何亂象叢生?
業(yè)余自傲和盲目自信是一個原因。不少戶外愛好,看起來門檻很低,甚至社交媒體會宣稱“有手有腳就行”。但實際上,沒有任何專業(yè)知識和能力,就盲從“種草”信息,也是把公路當賽場,把野灘當泳池,“無知者無畏”。近日,#女子騎行3個月患上不死癌癥#登上熱搜,杭州的陸女士,僅僅因為騎行姿勢不當,就引發(fā)了TFCC損傷。而前不久,一博主問全紅嬋在床上可以練習跳水嗎,全紅嬋回答:不能,會死。運動和戶外愛好,肯定是有風險有門檻的、需要合適環(huán)境的。專業(yè)不是卷裝備,而是懂得保護自己。
社交分享、攀比之風,也讓這顆“多巴胺”的糖果效應不斷放大。這些戶外愛好,往往都有個特點,就是方式很“潮”,方便分享,風景越“野”越稀有越利于出片。除了愛好本身,戶外愛好往往需要“氪金”,相關產業(yè)也鼓勵博主發(fā)布“種草”分享、建立愛好“圈子”,“享受愛好、挑戰(zhàn)自我”從個人的事情,變成了群體壓力。
當然,管理寬松,讓參與者心生僥幸,法不責眾心態(tài)下也引出破窗效應。無論是道路交通安全法還是環(huán)境保護法,大大小小的法律條文對愛好的“度”早已有了深刻界定。但有法可依,卻未必違法必究。例如,前文所提及的11歲男孩騎行發(fā)生事故路段,是未竣工的封閉道路,根據(jù)公路法不得使用。然而,那段路不僅有機動車,還“心照不宣”成了騎行者的天然賽道。再如,一些人組織業(yè)余愛好者高風險徒步、越野、破壞生態(tài),從中牟利,有的驢友報團后才發(fā)現(xiàn)入了坑,硬著頭皮跟隊野游。這種不正規(guī)的旅行團,比比皆是。
是該明確說“不”了。別讓多巴胺控制大腦,挑戰(zhàn)自我時,別忽略了最重要的裝備——敬畏之心。給愛好上個保險,才能讓戶外運動回歸探索、挑戰(zhàn)、成長的本質,而非在危險的邊緣狂飆。
個人增強安全意識、做好專業(yè)準備、降低攀比之心;政府注重服務細節(jié)、提升管理水平,為愛好者提供更安全的場地,對高危不法行為堅決叫停;戶外市場和社交平臺,搶抓紅利期機遇時,絕不能夸大宣傳,用包裝后的“美麗”“解壓”掩蓋“危險”。全社會應該形成共識:戶外運動應該是一種享受自然、鍛煉身心的健康生活方式,而非一場押上生命的豪賭。
撰文/ 劉志杰
編輯/馬艷琳 郭書瓊 責編/謝夢 審核/姜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