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jīng)濟新聞 2024-10-06 17:50:16
電影《只此青綠》改編自同名舞蹈詩劇。在電影上映前夕,《只此青綠》的導演周莉亞、韓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那些舞臺劇無法觸及的地方,包括世界各地,如果我們通過這部電影能夠到達,那么這一步就值得我們勇敢地去跨出?!?/p>
每經(jīng)記者 畢媛媛 每經(jīng)編輯 魏官紅
2017年9月,宋代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在故宮午門全卷展出。
想要一睹這幅歷經(jīng)900多年滄桑的畫卷,常常需要排上數(shù)小時的隊伍。當人們簇擁在一起共同欣賞這幅珍貴的藝術品時,周莉亞心中不禁涌起一種恍若隔世的遐想:倘若《千里江山圖》擁有生命,那么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唯有它與那輪永恒的明月,見證了它的創(chuàng)作者與歷代傳承者的身影,唯有它能夠連接起千年前的希望與今日的展卷人。
時光荏苒,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登上了2022年春晚的舞臺,并成為焦點。這時,一部以《只此青綠》為靈感的電影也悄然啟動了創(chuàng)作計劃。
今年國慶檔,電影《只此青綠》終于在大銀幕上與觀眾見面。在同期上映的10部新片中,《只此青綠》是唯一在豆瓣評分上突破8分的佳作。“即便已經(jīng)演出了六百多場,但真正能夠走進劇院目睹現(xiàn)場演出的人仍然有限,能夠在所在城市欣賞到它的觀眾更是屈指可數(shù)。”有觀眾感慨道。
圖片來源:出品方供圖
電影《只此青綠》改編自同名舞蹈詩劇,由舞劇原班編導演傾心打造,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演藝)領銜出品。在電影上映前夕,《只此青綠》的導演周莉亞、韓真接受了《每日經(jīng)濟新聞》記者的采訪。她們表示:“那些舞臺劇無法觸及的地方,包括世界各地,如果我們通過這部電影能夠到達,那么這一步就值得我們勇敢地跨出。”
圖片來源:出品方供圖
在2022年的春晚舞臺上,《只此青綠》舞蹈詩劇走入觀眾們的心田。
它以中國古典色彩為筆,白色的絲絹,靛藍色的篆刻,赭褐色的石、青灰色的筆、黑灰色的墨??這些色彩交織在一起,將宋代文化的韻味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此畫與天地眾人共繪,往來者但見青綠足矣。”這句詩意的字幕,是對《只此青綠》貼切的注解。展卷人窮盡一生,探尋少年畫家希孟內心的心愿,在這皓月千里的某一刻,與觀眾的心靈重疊、相通。
舞臺版的《只此青綠》雖美,卻難以觸及每一個渴望欣賞它的靈魂。電影版的誕生,便成為了一種必然的選擇。
在接受《每日經(jīng)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韓真分享了創(chuàng)作電影的初衷:“雖然舞臺版深受觀眾喜愛,但我們始終認為,這樣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應該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理解。”
周莉亞則回憶起了決定拍攝電影時的猶豫與掙扎,但她也表示,中影的全方位保障和團隊的共同努力讓她和韓真都充滿了信心。“那些舞臺劇無法觸及的地方,包括世界各地,如果我們通過這部電影能夠到達,那么這一步就值得我們勇敢地跨出。”
《只此青綠》導演韓真(左)周莉亞(右)圖片來源:出品方供圖
在影片中,觀眾可以更加細致地欣賞到許多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與細節(jié)。磨石、制筆、制墨、織絹等工序的精湛技藝得到了生動的展現(xiàn)。韓真感慨地說:“最大的困難在于思維的轉化。舞臺和銀幕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媒介,它們在表達方式上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演員們需要調整自己的表演方式,以適應鏡頭的拍攝;導演們則需要與視效公司進行深入的溝通與合作,共同探索如何將舞蹈的柔美與力量在銀幕上呈現(xiàn)。
電影后期的制作量之大,超出了韓真和周莉亞的想象。為了讓觀眾感受到中華壯麗山河的美,《只此青綠》電影版運用了三大抽象的寫意段落,最后的入畫更是在一張赭石色的絹紙上完成。當走過赭石色的絹紙,會留下青綠色的顏料,這些都需要主創(chuàng)人員與視效公司一點點溝通、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韓真認為:“這是手機端無法呈現(xiàn)出的色彩美感。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那些美麗的色彩、田園牧歌式的浪漫情懷,都需要一種足夠的體量去播放,觀眾才能感受到那種撲面而來的包裹感。包括最后畫家在入畫時涌現(xiàn)出的千里江山的氣魄,都非常需要這種包裹感來展現(xiàn)。”
盡管從舞臺劇到電影的轉變過程充滿了挑戰(zhàn)與遺憾,但年輕的演員們能夠在他們最青春的年華里,將舞姿與美好留在熒幕上,這讓韓真和周莉亞覺得所做之事充滿了意義。同時,她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電影版在呈現(xiàn)上能夠突破舞臺版的局限,如電影中一個畫面參照了蠶織圖的設計,將翰林畫院的場景具象化,讓觀眾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那份美感。
對于創(chuàng)作者而言,永遠不會感到滿足。周莉亞常常思考如何進一步調整和完善作品,但她從未有過想要放棄的念頭。“藝術總是留給創(chuàng)作者遺憾的,但這個遺憾也真的是你創(chuàng)作中或者這個作品中的一部分。”她堅定地說。
無名無款,只此一卷;青綠千載,山河無垠。自問世以來,《只此青綠》已經(jīng)巡演了六百多場,成為無數(shù)觀眾心中的經(jīng)典。對于韓真和周莉亞而言,這部作品早已融入了她們的生活,成為了一種無法割舍的情感紐帶。
韓真感慨道:“每個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你不但要創(chuàng)造他,你還要陪伴他成長。”
在談及《只此青綠》對她們的意義時,韓真認為自己對職業(yè)更加認同了。“以前,我熱愛舞蹈,覺得那是一種喜歡,一種專業(yè)的追求。但現(xiàn)在,我會覺得特別的驕傲,特別值得。因為我在做的事情非常有意義,我的內心會因為這份事業(yè)而感到非常充盈。”
圖片來源:出品方供圖
周莉亞分享了電影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我們有三層視角,觀眾最能夠真切感受到的是展卷人的視角。我們通過展卷人的引領,見到了他心目中的希孟。這個契機在于,當我們決定要做《千里江山圖》這個題材時,面對這幅畫,我們不知道如何下筆,從哪個角度去創(chuàng)作。”
帶著這份困惑與探索,她們走進了故宮,見到了少年畫家希孟的杰作。她們了解到,《千里江山圖》作為一幅絹畫,其質??蛇_800年,但更令人驚奇的是,《千里江山圖》歷經(jīng)900多年仍完好無損,其青綠色的礦物質顏料如今依然鮮艷奪目。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這幅畫作的制作工藝,主創(chuàng)團隊請教了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司的專家,并學習了與《千里江山圖》相關的絹的制造工藝、筆的制造工藝等。她們還邀請了非遺傳承人現(xiàn)場教學,親身體驗非遺的制作方式。一位制筆的老師說:“我雖然沒什么文化,不會書寫也不會繪畫,但當我看到這些畫家們用我制造的筆繪出祖國的大好河山時,我也仿佛跟著他們走進了那片壯麗的河山。”
那一刻,韓真與周莉亞不由深刻思考著,《千里江山圖》的創(chuàng)作者究竟是誰?是誰讓這幅畫作在千年后還能與我們相見?她們意識到,畫作背后不僅有希孟的才華與努力,還有文博工作者們對《千里江山圖》的精心呵護與傳承,讓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得以跨越千年與我們相見。
電影《只此青綠》以希孟的視角展開,帶領觀眾跨越時空,感受這位天才少年的心路歷程。除了希孟的視角,電影還融入了展卷人與青綠兩個維度。展卷人作為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橋梁,他的存在讓觀眾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千里江山圖》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而青綠則象征著畫作本身,它見證了創(chuàng)造者與傳承者的辛勤付出與無私奉獻。這三個維度的交織與碰撞,構成了電影《只此青綠》獨特的敘事結構。
如希孟所言:“此畫以天地眾人共繪,往來者但見青綠足矣。”韓真也感慨地說:“每次電影到最后,展卷人與希孟隔著千年的時空在博物館對望的那一刻,我都會覺得我在做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
畫卷輕展,時光回溯。
韓真與周莉亞決定將這部舞臺劇搬上大銀幕后,一年多的時間里,她們學習幕后的創(chuàng)作工作,又經(jīng)過六個月的創(chuàng)排,直到2023年8月,電影《只此青綠》正式開機拍攝。
電影利用時空交錯的敘事結構,讓現(xiàn)實與歷史的回望交織在一起。周莉亞表示,創(chuàng)作者們無法復刻歷史,但可以通過回望歷史,將自己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感受融入作品中,讓作品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對于首次登上電影銀幕的舞臺演員們來說,這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戰(zhàn)。周莉亞回憶道,在拍攝初期,演員們也曾擔心自己是否能夠適應鏡頭前的表演方式。但在與電影組深入探討后,她們得到了電影組負責人的堅定支持,認為舞臺劇的演員完全有能力勝任電影表演。
在拍攝現(xiàn)場,韓真與周莉亞經(jīng)常對演員們說的一句話就是“再收一點”。由于舞臺劇的表演需要放大情緒與肢體動作以吸引觀眾的目光,而電影則需要更加細膩、內斂的表現(xiàn)方式。因此,演員們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表演狀態(tài),以適應電影鏡頭的拍攝要求。
圖片來源:出品方供圖
韓真進一步補充道:“我們的演員們演的更多的是舞臺劇,因為舞臺劇對于演員的要求非常高。他們不能像電影里那樣說‘咔’再來一遍,他們必須一次成功。在長期的演出中,他們的性格都因所演角色而產(chǎn)生了微妙的變化。”
“演出誠然依賴于團隊的力量,但一個團隊難以同時在世界各地進行巡演。電影卻打破了這一限制。電影中的色彩,正是我們中國獨有的顏色,它們超越了簡單的墨藍底色,蘊含著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和生活哲學。”韓真闡述道。
在她看來,電影作為一種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形式,是推廣傳統(tǒng)文化的絕佳媒介。“我們希望通過這部電影,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美麗與魅力展現(xiàn)給更多人,并激發(fā)更多作品加入這一行列,共同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貢獻力量。”
她也深知這條道路并非坦途。在電影市場化的背景下,更具話題性的題材往往更受關注。但韓真堅信,一些看似“格格不入”的題材,如國慶檔期間的《只此青綠》,有人稱其為清流,也有人覺得特別,正是這些特別的存在,才構成了電影藝術的百花齊放。
影片的結尾處,展卷人再次凝視《千里江山圖》,仿佛穿越時空與希孟的目光交匯。韓真感慨地說:“無論是舞劇還是電影,當我們承擔起傳承歷史饋贈的責任時,總想為這份饋贈增添些什么……雖然我們的作品屬于特定類型,但其中不乏令人感到震撼的壯麗元素。盡管它不能簡單地被歸類為視效大片,但正是電影院的沉浸式體驗,能讓觀眾真正感受到‘獨步千載,眾星孤月’的千里江山圖之美。”
對于電影類型的拓展和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韓真表示:“我相信這兩個國家隊(即中影和東方演藝)的初衷是希望為電影類型的多樣化做出貢獻,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傅若清先生也曾多次提到希望拓展電影類型,包括未來的歌舞片等。我們都是懷著祈愿和理想來一步步嘗試的,或許,這只是一個開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jīng)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jīng)《每日經(jīng)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jīng)濟新聞APP